空调产业生态的另一面 中小企业迷局何解?

  原创   2025-10-17   艾肯家电网/文思

与大型企业一波又一波的投入相比,中小空调企业对市场的态度显得复杂而暧昧得很多;一方面,自去年国补政策执行之后这个群体的规模和份额被快速压缩,有企业停摆也有工厂亟待重组;另外一个方面,行业总是会引来勇敢的趋之若鹜者,愈加固化的存量需求和不断下行的出货规模并没有压制他们的乐观与激情。

这一段剪影在空调产业发展史上不断重复,优秀的企业在残酷的丛林法则中脱颖而出,而很多的资本成为了前行者的垫脚石。面对内外销两线市场的增长压力,每个企业都在尝试着寻求突破,但一如过去一年多时间产销量的持续下探,成功者寥寥可数。

押注海外市场、重拓大型O单客户、扩展产品矩阵、延伸商业场景……第二增长曲线的构建比想象中的更为艰难。外部环境并没有因为企业身处困顿而给出愈加便利的条件,大宗材料成本的扶摇直上和零售需求的迟滞不前双向施压中小企业群体,而这类品牌阵营的破局之道也事关空调产业的生态恢复。

大型企业子品牌加剧竞争

国内空调市场体量很大,按照既有的存量基数,工程机和终端零售每个年度几乎都在8000万套以上,但是最近几年中小品牌的占比却逐年下降,哪怕是高速增长的2025冷冻年度,二三线品牌阵营依然没有遏制住下滑趋势,庞大的需求量和每况愈下的市场份额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造成这一局面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大型企业通过子品牌以更富竞争力的价格,直接挤占其市场空间。10月9日,早在3月份就亮相于线下体系的晶弘空调终于进入了线上平台。至此,中国空调产业几乎所有企业都成功打造出了多品牌体系,而晶弘空调在线上和线下的全面进入,将会进一步加剧中小品牌之间的竞争。

严格意义上讲,之前国内空调市场最大的机会点在于头部品牌的高定价模式,主导品牌一旦缩小与后续品牌的价格空间,二三线品牌的产品竞争力将被大幅弱化,这从华凌、你的、华蒜等等空调产销规模的持续增长已经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互联网企业对空调市场毫不遮拦地展示了其野望,小米空调的连年增长、鸿蒙智选在健康空气系统的布局等无不在加剧竞争。所有的二三线空调企业正站在一个冷暖自知的十字路口,前方是迷雾重重而看不清路径,身边虎视狼顾。

没有人能够替中小企业解答现如今的困境该如何破解,但有一点事可以肯定,中小企业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他们的规模到底有多大,不在于他们的品牌到底有多么光鲜,而在于他们的生存与发展的质量,能够成为产业生态是好还是更坏的参考。

数字化变革带来渠道生存考量

DTC已经被美的写入今年的战略之一,格力的数字化渠道变革带来了明显成效,海尔同样是如此,三大主导品牌近年来不约而同地提升内部效率,缩短产品端与用户侧的距离。当主导品牌集体奉行终端导向,整个空调行业传统的代理分销模式由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这不仅仅只是主导品牌的表现,包括奥克斯、TCL、海信等主流空调企业都将对用户触电的模式创新作为了商业体系打造的要以所在。这些企业的行为给中小空调品牌和行业提供了示范,其中一个就是终端零售终究是制造企业实现有序增长的必有之路,而这恰恰是中小企业的短板所在。

也因此,现如今的空调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把产品上墙作为了营销端的工作指引,高库存都让资金能力强大的企业倍感困扰,何况能力有限的中小企业;当然,这倒不是说代理商就此会退出历史舞台;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大型企业的渠道变革就一定会给中小企业让渡出了可观的渠道空间。

现在,渠道商对于具有一定知名度、稳定的营销体系、可靠的产品品质的空调品牌依然有着强烈的合作欲望,而这类品牌事实上也是国内市场的一种稀缺资源,今年出货量保持增长的企业恰恰是因为在渠道端有所突破才能够保证了自身规模的再次向上。中小企业制造在品牌化发展道路上错过了红利周期,新型的信息环境下做好品牌传播则显得更为艰难。

 中小空调企业拓展也都在纷纷扩大商用空调的产品布局,尽管该品类如同家用机一样供需矛盾激化,但合适的毛利空间和相对分散的产品格局,使得中小企业拥有一定的腾挪余地,除湿机、移动式空调、商用厨房空调、工业空调、热泵烘干等等产品都在成为众多企业打造新增长曲线、分散投资的重要选择。只是,这些都难以给中小企业提供规模化的支撑。

智能化趋势之下中小企业缺乏平台支撑

产业未来一般都由头部企业所主导,不过这不妨碍后续品牌的全面参与,亦步亦趋的跟进或许将会擦出炫彩夺目的火花。结合宏观层面的各种关键要素,不难发现,全球范围内掀起的AI浪潮为家电家居领域缔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智能化趋势。

不只是家电企业,移动互联终端品牌方也正以时不我待的姿态迎合智慧家居,就连车企都与消费电子产品全面互通,直接推动“人车家互联”从早期的概念设想成为了时下触手可及的现实场景。美的与华为、海尔与阿里等等一些巨头之间的战略合作,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愈加宏大的畅想空间。

空调作为健康空气系统的核心依托,是智能化和智慧家居场景落地的关键品类,没有一个场景不需要空气,没有一位用户不关注自身的健康;也正因为如此,大型智慧家居互联平台加快了对空调领域的渗透,然而,由于规模、品牌、技术和协议标准等一系列的原因,除了个别企业之外,多数中小制造企业在该路径,难以进入相对应的平台体系。

除了全屋智慧互联之外,单品智能几乎已经成为了空调品类的标配,融合各种地方语音和多种终端的语音遥控广泛地应用在了绝大多数品牌的空调产品上,中小企业都把此类产品作为了主流矩阵,这些努力难以得到大平台的赋能,AI技术越是进步,对中小企业的创新突破压力就更大。

成本高涨与市场秩序愈加紊乱

过去一年中,若是没有出口市场的支撑,大量的中小制造企业恐怕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态势;连续增长了将近两年的空调出口终于在今年年中陡转直下,一个同比下滑的短期周期来临,失去出口增量红利的企业2026冷年的日子会愈加的艰难,

更为艰难的是,当内外销两线市场出现下滑之时,以铜铝为代表的关键成本材料的价格却达到了一个历史性的顶点,没有足够规模效应的中小企业在内部效率集约和成本控制上没有丝毫的优势可言。

国内空调市场从今年7月份开始尽管迎来了一段长时间的利好天气,但需求的反馈却不尽如人意,长期依赖国补助力的内销因为政策调整,需求释放的秩序显得愈加紊乱,在动态演变的竞争环境下,中小空调企业对需求资源的对接能力进一步被弱化。

从10月初开始,2025年的双11便已经启动,近期部分企业公布了双11大促初期阶段的战报,大型企业依然是高奏凯歌,在整体市场没有出现明显增长的环境下,主导和主流品牌出现增长的另外一面,就是其他企业的市场地位又一次式微,市场的竞争、创新的阵痛、投资者的焦虑等等都只能交给时间来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