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销承压、业绩分化,小家电企业押注扩产出海

  原创   2025-11-27   艾肯家电网/白微

市场寒气尚未消散,企业扩产步伐却已加速,小家电行业正上演一场冰与火的生存博弈。

11月20日,浙江比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定增募资4.82亿元获证监会批复,将全部用于智能厨房家电建设项目,建成后年新增1500万台小家电产能。

就在不到两周前,德昌股份也宣布定增募资15.40亿元,部分用于智能厨电产品生产项目,并在泰国、越南建设厂区。

一边是市场需求疲软、企业业绩分化,一边是企业对未来保持乐观预期并逆势扩产——小家电行业正在经历深度调整,企业纷纷寻求破局之道。

内销承压,业绩分化加剧

奥维云网(AVC)数据显示,2025年1-9月,国内厨房小家电零售额达446亿元,同比增长8.6%,但零售量却下降3.1%至19188万台。这一“额增量减”的现象,反映出当前小家电市场正面临内需增长乏力、消费动力不足的严峻挑战。

从企业近期发布的三季度财报来看,小家电行业内部业绩分化显著,不同企业之间的增长动力和抗风险能力差距拉大。在营收方面,北鼎股份以28.57%的同比增幅位居行业前列,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扩张能力;比依股份和小熊电器也分别实现了18.66%和17.59%的稳健增长,成为推动行业增长的重要力量。相比之下,部分企业则面临增长瓶颈,其中倍轻松、九阳股份和爱仕达的营收分别出现34.07%、9.66%和7.57%的下滑,与头部企业的增长态势形成鲜明对比。

在利润表现方面,行业分化趋势更为突出。北鼎股份以113.25%的净利润同比增幅成为最大黑马,展现出卓越的盈利改善能力;小熊电器也实现了36.49%的利润高增长,显示出其在产品结构优化和成本控制方面的成效。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九阳股份在营收下滑9.66%的不利局面下,净利润逆势增长26.03%,充分体现了其通过精细化运营、供应链优化和产品结构升级所带来的盈利质量提升。

然而,另一部分企业则陷入利润大幅下滑的困境。爱仕达和倍轻松的净利润分别出现3652.15%和600.98%的同比暴跌,苏泊尔、德尔玛、比依股份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利润下滑。这些企业面临原材料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加剧、库存压力增大等多重挑战,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扩产与出海,双轮驱动破局存量竞争

随着国内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部分企业通过扩产升级与出海布局寻找新增长曲线。

在产能升级方面,企业聚焦智能化转型与产品结构优化。例如,比依股份此次扩产,重点发力咖啡机、环境电器等品类。公司负责人明确表示,此举旨在“丰富产品结构,构建更完善的小家电生态体系”,凸显出企业从规模扩张向品类升级的战略转向。德昌股份15.40亿元的募资中,部分资金用于年产120万台智能厨电产品生产项目,进一步加码智能厨电赛道。

在出海策略上,“本土化生产”成为新趋势,是企业应对贸易壁垒、优化成本结构的重要举措。德昌股份在定增方案中明确,拟将3.43亿元投入泰国厂区年产500万台家电产品建设项目,1.75亿元投入越南厂区年产300万台小家电产品建设项目;鸿智科技于8月宣布与印尼企业合资设立公司,专注于小家电的研发、制造及出口业务;更早的6月份,爱仕达也宣布拟通过全资子公司在越南设立孙公司并投资建设炊具、小家电和工业机器人项目,总投资不超过1.5亿元人民币。

这一轮出海,小家电企业普遍选择东南亚作为布局重点,且推行“就近生产、就近销售”的模式。这种策略不仅能有效降低关税及物流成本,还能更精准地响应区域市场需求,增强供应链韧性。相较于早期的海外代工模式,当前布局更注重整合当地资源,构建多元化、抗风险的全球供应链网络,以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

结语:重构竞争力才能穿越周期

从前三季度的行业数据与近期企业动态来看,中国小家电行业正站在关键的转型节点。内销市场的存量竞争与成本压力,叠加海外市场的机遇与风险,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比依股份的品类创新、德昌股份的全球化产能布局、爱仕达的海外本土化运营,共同勾勒出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通过研发创新构建产品差异化优势,通过全球化布局分散市场风险,通过精细化运营提升盈利能力,才能在行业分化中站稳脚跟。

随着以旧换新政策的持续落地与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小家电行业的竞争格局将进一步优化,具备核心技术、全球化运营能力的头部企业有望持续领跑,而缺乏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可能逐步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