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销售疲软、存量竞争成为主旋律的今天,电热水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围堵”与重压,无可避免地滑入了发展的下行通道。综合多方统计数据,2024年,电热水器市场零售总额约为248亿元(其中储水式约236亿元,即/速热式约12亿元),同比增长约1.3%。到今年8月底,这一微增数据变为下滑3%左右。
竞品的全方位围堵发展空间严重受挤压
电热水器的市场地位,正遭受着来自多维度、多品类替代品的激烈冲击与结构性替代,可谓“四面楚歌”。
燃气热水器的“贴面竞争”:作为老对手,燃气热水器凭借即开即热、持续供水的便捷性,以及随着城市燃气管网覆盖的持续完善和能效水平的提升,在用户体验和长期使用成本上往往“压过一头”。市场数据清晰印证了这一点:2024年,燃气热水器零售额(296亿元)同比增长8.8%,显著高于电热水器1.3%的增速,两者规模差距进一步拉大近50亿元。这种优势在新建住宅配套市场尤为明显。
新能源产品的持续侵蚀:在广袤的乡镇及农村市场,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其近乎零运行成本的优势,长期占据一席之地。而近年来,空气源热泵热水器作为更高效节能的选项,在家用和商用领域增长迅猛。据中国节能协会热泵专业委员会统计,2024年其家用与商用市场规模合计已超50亿元,虽然目前整体规模尚不能与传统电热、燃热比肩,但其代表的节能技术方向和政策导向,对电热水器市场形成了潜在的分流与理念上的挑战。
同样以燃气为能源的壁挂炉,在提供采暖的同时兼顾热水,其发展也进一步挤压了电热水的空间。
实际上,这种所谓围堵,本质上是不同能源路径、不同技术路线、不同用户体验之间的竞争。电热水器在便捷性(更多的用户认为是安全性)上不及燃热,在使用成本上难敌太阳能和热泵,在功能集成性上逊于壁挂炉,使其在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中,比较优势逐渐模糊。
市场走过弯路, 行业亟待补课
外有各个品类的围堵,行业内部也是压力重重。
首先是十年前大扩张带来的产能危机至今未能消化。笔者犹记,2015年前后走访广东市场时,大大小小的电热水器工厂都在疯狂扩增产能,甚至当时被业内称为是产业梯队转移(主要指部分品牌在安徽芜湖、河南民权等增设基地)。
同时,疯狂产能扩张的同时,是价格的严重内卷以及市场混乱。200元左右的电储水热水器在四五级市场大行其道,各种傍名牌、升数虚标现象尤为严重。一位经历过当时市场行情的业内人士回忆道,“当时市场确实是有需求。主要是房地产好,整个经济上行,尤其是福建等地的市场缺口非常大”。
纵向看,这样的市场“混乱”在2018年之后逐渐平息,尤其是城镇化进程放缓及房地产市场调控后,行业开始向理性回归。行业前三大品牌的声音也开始更加清晰,围绕着外观设计、节能健康、智能体验等产品本质所进行的努力,才逐渐唤起行业的注意,例如美的、海尔、万家乐等品牌。尤其是近年来行业里超导活水、取消内胆等技术革新,给电热水器带来一股新鲜力量。
需要指出的是,从2013年前后道2018年前后大约五六年时间,电热水器“荒废了”线上线下渠道协同建设的关键期以及对农村市场的培育期,错过了品牌忠诚度培育的关键期、更荒废了回归产品研发、回归用户体验的关键期。行业TOP品牌如今的努力,某种程度上是在为整个行业“补课”——向用户传递真正舒适、健康、便捷的热水体验。
在内外交困、缺课严重,同时又遭遇整个家电存量市场的周期,电热水器在竞争上面临严峻考验。但基于其安装便捷、对基础设施要求低(无需燃气管道)的特点,电热水器仍有自身的发展空间。比如一二级城市家庭的“第二台”热水器位置、出租房市场、燃气管道未覆盖的市场、各类公共空间应用等等。
最后,也是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规模上不如“燃热”,但电热仍旧是规模接近250亿元的大盘,在整个刚需厨电产品中,仍是不容忽视的存在。正如本文前述,电热水器有其他产品类型无可取代的优势,仍具备开拓、创造用户价值的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