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苏宁易购在9月30日抢先启动“家电普惠日”,京东将大促周期拉至37天,天猫、抖音、小红书紧随其后,2025年的双十一彻底打破了时间边界——这场始于2009年的消费盛宴,如今已从单日促销演变为横跨国庆与深秋的“购物季”,背后是行业格局的剧烈重构与市场逻辑的深层切换。
回顾双十一发展史,便是一部周期延长史。从2009年单日5200万元的偶然成功,到2015年明确“狂欢季”定位,其演变是流量红利见顶与商家经营需求多元化的必然结果。
2015年至2021年间,天猫双十一交易额从912亿元跃升至5403亿元,京东则从400亿元增长至3491亿元,但增速从超100%逐年滑落至个位数。这一趋势在2022年迎来分水岭——天猫、京东首次同步停止公布总交易额,仅以“与去年持平”“超越行业增速”模糊表述带过。

平台通过拉长战线,旨在平抑峰值压力、深度挖掘用户价值,并在白热化的竞争中通过“抢跑”抢占心智。周期延长,本身即是行业竞争加剧最显性的注脚。
今年的战局,清晰展现了竞争格局的深刻变迁。除京东、天猫等传统巨头外,小红书、抖音等内容平台已从“旁观者”转变为“主力军”。小红书电商发布的战报显示,双11开启48小时内,下单用户数同比增长77%,交易订单量同比增长73%,销售额破百万元的商品数量更是激增155%,展现出内容电商的强劲爆发力。抖音电商同样表现亮眼,截至10月14日,搜索销售额同比增长74%,超1.6万个品牌销售额翻倍,破千万店播数量增长4倍。传统玩家也不甘示弱:京东APP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47.6%,增速居行业首位,家电、数码等带电品类订单量增幅超70%;天猫通过“四重补贴”拉动家电3C消费,iPhone17系列开售两小时成交额即超去年全天。新旧势力的碰撞,让2025年双十一的竞争烈度空前。

平台集体“抢跑”的另一面,是家电行业的集体承压。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5年9月首周,空调、彩电、冰箱等大白电线上线下零售额同比下滑普遍达30%,且降幅持续扩大至9月下旬。产业在线数据更显示,10月大白电排产计划较去年实绩仍处下滑区间,从7月起便有商家用“断崖式下滑”形容市场突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9月中国空调产量1809.5万台,同比下降3.0%;1-9月累计产量21657.1万台,同比增长4.4%。
9月全国冰箱产量1012.8万台,同比下降2.0%;1-9月累计产量8035.2万台,同比增长1.5%。
9月全国洗衣机产量1178.5万台,同比增长5.6%;1-9月累计产量9005.4万台,同比增长7.5%。
9月全国彩电产量2063.1万台,同比增长3.9%;1-9月累计产量14809.3万台,同比下降2.9%。
在此背景下,本届双十一对家电厂商而言,已超越常规大促,成为应对“后政策时代”挑战、消耗库存、回笼资金的关键一役。从苏宁易购的“家电普惠日”到京东的“带电新品狂欢”,再到天猫的“以旧换新四重补贴”,平台与厂商联手释放优惠,试图撬动市场需求。京东数据显示,截至10月20日,家电家居超2000个品牌增长超100%,带电新品成交额增长84%,百吋大屏电视、健康风空调等升级品类增速尤为迅猛。这种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行业对“后政策时代”增长动能的迫切寻找——当国补等外部推力减弱,大促成为消耗企业自身资源、考验综合实力的试金石。

从2009年的偶然尝试到2025年的全域混战,双十一的边界不断被打破——时间上从单日延至月级,参与者从传统电商扩至内容平台,竞争逻辑从低价拼杀转向价值比拼。家电行业的短期承压与新玩家的强势破局,共同勾勒出中国消费市场的韧性与变革。它不再仅是销售额的竞逐,更是对平台生态韧性、商业模式健康度及产业带动能力的一次综合压力测试。当37天的大促落幕,真正的赢家不仅是那些销量飙升的品牌,更是读懂“品质消费+即时满足”新逻辑的平台与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