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市场化的产品不会一直增长,空调品类哪怕是在增量周期也遇到频繁的波动;只是,没有能够企业能够忍受市场的持续下滑,哪怕是这个企业再保守,逐利的资本总是需要市场来实现利益增值。
过去一年,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面向海外的出口,中国空调产业都创下了历史新高,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峰值上能否再进一步,成为了全行业直面的一个现实考验。结合过去年国内外两线市场的基本面可以判断,2026冷年恐怕难以延续增长势头。
需求被提前释放 政策助力效应减弱
从去年的9月份开始,一场浩荡的增长行情由此而拉开序幕,以旧换新和国补政策的落地,成为了行情扭转的胜负手,没有这个外部助力,国内空调市场在当时将面临愈加严峻的形势。
如此增长行情一直延续到了今年的旺季前夕,尽管从6月份开始,国补政策在执行层面出现了阶段性调整,但随着各个区域高温气候的出现,刺激了地方市场的需求的爆发。
不过,如此增长行情带来了一个很明显的结果,那就是大量的需求在政策的帮助下被提前快速释放。如果这种态势放在增量周期,那么后续的新生资源可以后继发力,成为行业及每个企业的增长点;只是,存量周期内这种行情多多少少带有点竭泽而渔的味道。
所以,未来一年国内市场的增量机会将会愈加的稀缺;与此同时,国补政策经过调整之后,对需求的激励作用明显在弱化,在既往高基数的基础上想要实现再增长,难度太大。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国内市场存量规模足够的大,产品的更新换代需求是未来发展的主航道,每个年度8000万套左右需求基本面可能不会发生大的变动,短期的起伏是市场的常态化表现。
海外环境愈加复杂 竞争博弈加剧
国内市场在2025冷年的增量行情让每个企业的体感不一样,但是面向海外的出口却是一场中国空调产业的集体盛宴。这一轮出口市场的爆量走势比内销起步得更早,前年的7月份开始斗转直上,一直延续到了今年6月份,几乎整整增长了两个年度;而且,每个空调制造企业在此轮行情中都是收获慢慢。
对海外市场的拓展,我国的空调企业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大型企业为代表,都在强化自有品牌即OBM占比的提升,并通过海外制造基地布局、资本收购、网点拓展、本土化研发等等,持续加大对OBM战略的执行力度。
另外一种就是ODM或OEM模式,中小制造企业基本以该模式为主导。一方面,海外市场在该模式方面的需求量本身就很大;另外一个方面,大型企业对OBM的追逐,也给中小企业让渡出了丰富的ODM和OEM订单空间。
但是最近两三个月内,海外市场的需求热度骤降,整个行业的出口排产月度计划量同比都出现了下滑,而且这种下滑趋势短期内很难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既有的对比基数越大,统计方法上实现的同比增长的难度也就越大。
更为重要的是,海外市场的环境显得愈加复杂,关税、地缘冲突、气候变化、区域文化特征等等,都在给中国企业的产品和品牌出海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况且,海外市场的库存消化速度也尽如人意,空调产业对海外的产能扩张在供给侧直接激化了供求矛盾。
当然,由于海外市场依然存在着大量的空白点,整体格局上依然处于增量周期,只是需要一段时间去夯实现有的市场基础、销售网络结构和品牌沉淀,随着国产品牌在海外市场知名度、美誉度的持续提升,后期无论市场规模还是结构升级能力会更高。
价格阶段性回升 品牌格局分化加剧
进入新冷冻年度之后,已经有部分企业主动上调了出货价格,上调的幅度在5到8个点之间;而且,旺季阶段需求相对的刚性作用叠加国补政策的调整,也有利于产品价格的回升。
在宏观层面上,避免甚至是杜绝内卷式竞争的舆论正在全面渗透,这对空调行业之前甚嚣尘上的过度的价格竞争是一种很好的引导。以格力、美的、海尔为代表的主导品牌在新冷年纷纷推出了多款新产品、多种新技术就可以看出,产品和技术导向正在成为新一轮竞争格局甚至是品牌格局分化的核心驱动力。
更何况,以铜、铝为代表的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徘徊,空调产业的成本压力没有得到丝毫的缓解;也因此,空调市场的出货均价将会呈现出一波阶段性的回升态势,这也有利于整个行业的生态体系得到修复。
然而,过去一年每况愈下的中小品牌群体的生存发展境况能否得到改善依然需要观察,一直以来很难获得国补助力的中小品牌群体中已经有多个制造工厂处于了停摆状态,没有品牌投入、产品竞争力弱、渠道基础差的中小品牌的增量空间愈加狭窄,此类群体在未来一年的格局还会再次分化。
另外,互联网生态品牌的市场份额在短期内还可能会进一步扩大,不仅如此,此类品牌的数量还在增长,追觅的产品已经亮相在大众视野之中,美邦成为了鸿蒙智选首批空调合作对象,新模式、新通道是新锐品牌期待实现超车的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