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1.2亿上海AI工厂落子:一场日系巨头的突围豪赌

  原创   2025-9-2   艾肯家电网/方玲

继5月宣布全球裁员1万人,随后推进业务重组之后,松下又有新举措。9月松下控股株式会社全球副总裁、集团中国东北亚总代表本间哲朗近日在松下东京总部公开表示,松下正加码投资中国AI相关产业,9月将在上海开建新的电子材料工厂。松下在2025年的这四个月间,完成了一场从“瘦身”到“输血”的战略急转弯。

这家曾经的日系巨头,正以其百年企业史上前所未有的决绝姿态,押注AI产业。松下电子材料(上海)有限公司在奉贤区的新工厂计划于2025年9月开工,主要生产AI服务器用的氮化铝陶瓷基板,直面全球电子产业需求。从裁员重组到跨界AI,松下走出了一条传统制造业巨头数字化转型的典型路径,也折射出日系电子企业的集体焦虑与求生欲。

业务重组:告别辉煌的家电时代

2024财年,松下电视业务全球市占率已滑落至1%,即使在本土日本市场也仅剩9%份额。这一数据令人震惊,却并不意外——曾经的家电王者,如今在消费电子红海中艰难求生。

5月,松下控股集团宣布,裁员万人,并将对核心子公司进行拆分重组,通过将现有的五个内部公司重组为三家独立的事业公司。松下的重组方案将家电与视听设备业务合并,既是对“场景品牌”战略的借鉴,也是面对市场现实的无奈之举。

裁员万人、业务重组,这些“断腕”举措直接服务于松下的AI战略落地。本间哲朗透露的上海电子材料工厂建设,正是这一转型的最新注脚。

AI布局:抢占材料领域的制高点

不同于东芝押注存储芯片,松下选择了发挥自身在材料领域的技术积累。其多层基板、电容器等产品已占据全球AI服务器供应链15%的市场份额,这一数字看似不大,却意味着松下已经在AI基础设施领域站稳了脚跟。

通过广州、苏州、上海三地工厂的协同布局,松下构建了从基板制造到材料研发的完整能力链,,而TrendForce预测2023-2028年AI服务器市场24%的年复合增长率,则为这种选择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松下的策略很明显:不做最闪亮的AI应用明星,而是做支撑AI世界的基础材料隐形冠军。

中国战略:全球版图中的战略支点

上海新工厂的选址也颇具深意,如今松下中国业务规模占整个松下全球业务的24.4%,利润贡献率占比达30%,中国不仅是市场,更是松下的创新策源地和全球供应链关键节点。

近几年,松下更持续在中国投资布局,此前,投资7.9亿元的广州第四工厂2023年9月投产,生产AI服务器用多层基板;投资6亿元的苏州高新区新工厂2024年10月开工,2026年6月投产,生产集成电路新材料。此次上海新工厂投资1.2亿元,2027年年初量产,占地1万平方米。此外,松下还计划追加广州电子材料工厂设备投资,其在华(与AI服务器相关)电子材料工厂投资约15亿元。

在2024年的第二届链博会上,本间哲朗曾表示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具有“稳定、可靠、灵活”的优势。可见,松下在中国的市场战略已从“在中国,为中国”转向“在中国,为全球”。

未来展望:生死赌局才刚刚开始

全球AI竞争正在白热化,从芯片到算法,从硬件到软件,每个环节都充满强劲对手。

松下的转型为传统制造业提供了多重启示:选择细分领域专供技术、区域布局动态适配产业政策、组织变革则要匹配战略节奏,最后还需要具备对全球产业链格局变化的敏锐洞察。

松下的教训同样深刻——在技术快速迭代的时代,没有永远的品牌忠诚,只有不断的技术创新。

日立、三菱在B2B领域的成功,或许预示着To B转型将成为日系电子的集体选择。松下转型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为全球传统制造业提供了一个数字化转型的实时案例。从家电到AI材料,从消费者业务到企业服务,从日本中心到全球战略,松下的每一步都在重新撰写制造业未来的答卷。

松下能否成功转型,不仅关系到一家企业的生存,更关系到整个传统制造业能否在AI时代找到新的立足点。这场赌局,值得我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