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资6.24亿扩产,比依股份能否借此撕掉“代工标签”?

  原创   2025-8-4   艾肯家电网/白微

7月31日晚间,比依股份(603215.SH)发布公告称,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的申请已获上交所受理,拟募资6.24亿元用于智能厨房家电建设项目(二期)。这一融资动作在当下小家电行业复苏与竞争加剧并存的背景下,既彰显了公司的扩张决心,也引发了市场对其战略布局与融资必要性的深度思考。

作为小家电代工领域的“隐形冠军”,比依股份的业务结构鲜明地体现了代工企业的典型特征。这家成立于2001年的企业,核心业务聚焦于空气炸锅、空气烤箱、油炸锅等加热类厨房小家电,业务模式以ODM/OEM(原始设计制造/原始设备制造)为主。根据其2023年财报数据,空气炸锅单一品类贡献了高达76.49%的营业收入,而海外市场收入占比更是达到92%,业务高度集中。

这种“单品类+重海外”的模式如同双刃剑:一方面,让公司在细分领域构筑起强大的规模优势,能够集中资源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也为未来的增长埋下了隐患,一旦该品类市场出现波动或海外市场环境变化,公司业绩将受到严重影响。湖北香江电器便是这一模式的又一典型案例,其海外业务收入长期占比高达99%,且高度依赖少数大客户订单,经营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

从财务数据来看,2023-2025年一季度,比依股份营收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其中,2023年营收15.60亿元,2024年增至20.59亿元,2025年一季度以5.30亿元开局,同比2024年一季度的3.20亿元增长65.6%,远超同期小家电行业6.96%的平均增速。这种跨越式增长似乎为扩产提供了合理性,公司也据此声称现有产能已接近饱和,亟需新基地支撑市场需求。

但利润表现却暴露了隐忧。比依股份2024年净利润为1.40亿元,同期下降30.84%;尽管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归母净利润为1501.15万元,同比增长47.96%,但12.7%的毛利率和2.57%的净利率仍处于行业偏低水平。这与代工模式直接相关,低毛利率成为公司发展的一大短板。而高度依赖海外市场使其业绩极易受到汇率波动的冲击,2023年因人民币汇率波动,公司汇兑损失就高达数千万元。

意识到代工模式的局限性后,比依股份已开启多元化转型之路。对内,推出了“比依”空气炸锅和“露茉”咖啡机等自主品牌;对外,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但这种转型面临着重重阻碍,其中渠道短板是最大的痛点。多年代工经历使公司缺乏直面消费者的经验和团队资源,在线上面临头部品牌的流量压制,线下渠道建设又需要巨额投入和时间积累,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的销售网络。

此次募资投向的中意产业园项目,计划新增1500万台年产能,重点拓展的正是空气炸锅和咖啡机等品类。值得关注的是,全球小家电市场增速已放缓至个位数,在自主品牌尚未打开局面、代工订单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如此激进的扩产计划引发市场担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资产负债率已达60.3%,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此时选择大额融资的合理性值得商榷。若新增产能无法有效消化,可能导致存货积压,进一步加剧财务压力。

比依股份的融资计划,折射出小家电企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典型困境:既需把握消费升级机遇实现规模扩张,又不得不直面行业周期波动与盈利承压的双重挑战。从当前信息来看,其融资有真实的产能需求支撑,但如果想彻底打消市场的争议,还需要在未来几个季度证明新增产能能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润增长,而非单纯的规模数字游戏。

在智能化转型、自主品牌建设与市场竞争的多重挑战下,这家老牌代工企业的每一步扩张都需要更加谨慎。比依股份所面临的挑战,实则是中国众多代工企业转型升级的缩影。破解这一困局,亟需构建系统性转型路径:短期内以差异化产品策略切入市场,建立品牌认知;中期通过战略合作打通渠道壁垒,拓展市场空间;长期则依托研发创新,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与溢价能力。

尤为关键的是,必须实现产能扩张与品牌建设的协同并进——产能为品牌提供稳定高效的供应链支撑,品牌则为产能赋予更高的价值空间。唯有二者形成良性互动,才能推动企业从“制造”向“品牌+技术”双轮驱动跃迁。这不仅是比依股份破局的关键,更是中国代工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