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到“车”,家电企业为何集体押注“人车家”生态融合?

  原创   2025-11-12   艾肯家电网/白微

在传统认知里,汽车属于出行产业,家电属于家居产业,两者泾渭分明、互不交集。但如今,这道界限正被悄然打破。

近日,美的集团旗下高端家电品牌COLMO与腾势汽车达成战略合作,海尔与长安汽车正式联姻,夏普首次展出“移动客厅”概念车,这些看似独立的商业动作,共同指向一个趋势:家电企业不再满足于固守家庭的四面墙,而是将战略触角伸向另一个关键生活空间——汽车座舱。

与上一轮直接下场造整车的跨界模式不同,这一轮跨界展现出全新的逻辑:企业不再执着于硬件制造的延伸,而是转向“生态融合”的思维,从单打独斗的“造车”转向协同共赢的“融车”。它们更注重构建“人-车-家”一体化的数据闭环,通过与车企建立深度联盟,实现场景的互联与价值的共生。

空间革命:从固定场景到移动场景的延伸

这场跨界浪潮的本质,是家电企业对自身疆域的重新定义。

过去,家电企业的战场局限于固定空间——家庭的客厅、厨房、卧室。但随着技术发展,这些企业开始意识到,汽车是人类除住所外最重要的生活空间。

数据显示,现代都市人平均每天在汽车内度过的时间长达1.5小时。这90分钟构成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商业真空地带——既不属于家庭,也不属于办公室。

创维集团创始人黄宏生曾直言:“新能源汽车是带轮子的家电。”创维从家电领域跨界进入汽车,在技术路线上是一个脉络。在决定造车前,创维已将汽车视为智能家具的一部分。

这句话揭示了家电企业跨界的底层逻辑:不是他们要进入一个陌生领域,而是他们要将自己的势力范围从一个空间扩展到另一个空间。

夏普的LDK+概念车直接将车厢设计成客厅模样,更是将这种思路直观呈现。

路径分化:三大战略布局“人车家”生态

面对汽车这一新生的“移动空间”,家电企业选择了不同的融合路径,体现出对“空间主权”的差异化理解。

空间重构派以创维、夏普为代表,核心是对汽车座舱进行“移动的家”式重构。他们不满足于简单的互联互通,而是要彻底重塑汽车内部空间的功能定位与布局形态。创维汽车主打“智能座舱 + 家庭互联”,其 EV6 车型更是搭载了可与创维电视无缝衔接的后排娱乐系统,让座舱直接拥有“家”的娱乐体验。

空间融合派以美的、海尔为典型,追求车与家两大空间的平等对话与深度融合。美的 COLMO与腾势合作,实现 “车控家、家控车” 的双向智能控制;海尔则通过入股汽车之家、牵手长安汽车,搭建起跨空间的数据流通与服务生态,让两个空间真正实现无界协同。

空间赋能派以格力为代表,专注于为汽车空间提供核心部件与技术支撑。格力通过盾安环境发展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业务,从B端切入汽车空间,不做表面的空间整合,却为空间体验提供基础保障。

底层逻辑:空间数据的价值挖掘

空间争夺的背后,是数据获取权的争夺。

家庭场景的数据与汽车场景的数据具有高度互补性。家庭数据反映了用户的长期生活习惯,汽车数据则记录了用户在移动状态下的实时需求与行为特征。二者的结合能够形成更完整的用户画像。

家电企业跨界汽车领域的深层动机,是要打通这两个场景的数据孤岛。通过“车家互联”系统,企业可以获取用户在离开家庭、进入汽车、抵达目的地全流程的行为数据。

这些数据具有巨大价值。分析用户在车内对温度、光线、声音的偏好,不仅可以优化车载系统,还能反哺家庭场景的产品设计。

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未来最了解你的可能不是家人,而是你的‘车家系统’。”

挑战与瓶颈:空间整合的隐形壁垒

尽管前景诱人,但家电企业的空间拓展之路并非坦途。

技术标准壁垒是首要挑战。家庭与汽车属于完全不同的技术环境,家电产品要求稳定可靠,汽车部件则要耐受震动、温度变化等复杂工况。

安全要求差异构成另一重障碍。家庭设备故障可能造成不便,汽车系统故障则可能危及生命安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家电企业多从信息娱乐系统、热管理等相对安全的领域切入。

用户习惯培养需要时间。用户是否真正需要在车上控制家里的空调?是否愿意让家里的智能音箱管理车辆状态?这些疑问都需要交给市场检验。

正如一位行业观察者所说:“技术可行不代表用户需要,真正的空间整合应该以提升用户体验为核心,而非为企业数据打通服务。”

在这场 “人车家” 空间主权的争夺中,没有纯粹的旁观者。即便是选择坚守本业的企业,也不得不思考如何在他人的空间扩张中守住自己的阵地。

空间的本质是生活,而科技最终要服务于人在不同空间中的体验。或许,最终的赢家不是那些占领了最多空间的企业,而是那些最懂得如何让空间为人服务、能持续提升用户体验的企业 —— 毕竟,无论是家庭还是汽车,所有空间的价值,最终都要回归到 “人” 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