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机器人要证明“自己不是人”,制造业玩家是否已有“让机器成为人”的野心?

  原创   2025-11-11   艾肯家电网/方玲

距离那场“剪腿自证”的戏剧性一幕过去几天,小鹏机器人团队仍然表示“不舍和触动”:“我们花了几年心血,却要在发布会上靠剪开皮肤来证明不是人。”

2025年小鹏科技日现场,一个身高178厘米、体重70公斤的人形机器人IRON踏着“猫步”登场。它的动作流畅、姿态自然,却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意想不到的质疑。有人放大视频称“能看到耳朵轮廓”,有人说“臀部的肌肉在动”,质疑声一度盖过了技术讨论。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官方微博

舆论迅速发酵,甚至在48小时内冲上多个热搜。面对越来越多的“真人说”,小鹏董事长何小鹏亲自下场回应,并在发布会现场安排工作人员剪开IRON的腿部“皮肤和肌肉”,让现场观众看到内部的机械结构。视频传出后,特斯拉CEO马斯克点赞了这条动态,小鹏汽车港股连涨两日,市值突破1750亿港元。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官方微博

这场“小鹏IRON被迫自证”的事件,不只是一次舆论风波,而是一场认知层面的地震。公众的惊叹与怀疑并存,技术突破与信任缺口同在。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世界,它“太像人”时,公众对“人形机器人”的情绪反馈,远比对工业机器人复杂得多。

而这次“被迫自证”,对其他机器人赛道的玩家而言,无疑拔高了认知的上限。同样深耕制造业的家电企业近年来也在探索机器人方向,但家电机器人的展示几乎不会引发类似争议——后者似乎并没有“成为人”的野心。

美的推出的服务机器人“美罗”、海尔研发的家庭机器人“海娃”,仍然强调功能性与实用性:搬运、清洁、陪护、语音交互——公众心中,它们始终是“工具”,是“像机器那样更好地服务人”的存在,工具性远大于“人”的属性。相比之下,小鹏的IRON跨过了这一界限,它的高度拟人化让公众真正把它视作一台机器人。可以说,小鹏的IRON似乎已经进入了具身智能的另一个发展阶段,真正迈入了“拟人”领域。

毫无疑问的是,这场关于小鹏IRON的“真伪之辩”已经刷新了公众的期待。用户对于具身智能的落地想象已不再满足于“能走路、能交流、能共情”的机器,而是开始期待“近人”的机器。具身智能的竞争,更不仅仅是算法和机械的比拼,而是人类认知的竞速。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官方微博

未来,随着具身智能技术的普及,这样的“信任冲突”或许还会反复出现。制造业要学会的不只是造出更聪明的机器,还应叩问自己,是否拥有了“让机器成为人”的野心?而在这条路上,小鹏或许已经提前按下了“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