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储能赛道热度不减,行业内企业业绩却已呈现明显分化。
最新披露的储能行业三季报显示,头部企业延续高增长态势,储能业务成为驱动其发展的核心引擎。与之相对,部分企业仍受困于业务转型与结构调整,业绩出现亏损。

整体业绩回暖,头部企业优势凸显
从已发布的三季报来看,储能行业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愈发凸显。
宁德时代作为行业龙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490.34亿元,同比增长36.20%。其中,第三季度净利润185.49亿元,同比增长41.21%,环比增长12.26%。值得关注的是,其第三季度归母净利率达17.8%,创历史新高。
阳光电源同样交出了一份超预期的成绩单,前三季度净利润118.81亿元,同比增长56.34%。公司的储能业务已超越光伏逆变器,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阳光电源储能系统出货量29GWh,同比增长70%。
国轩高科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激增514.35%,核心驱动力除了储能业务规模扩大外,早期持有的奇瑞汽车股份因港股上市带来的公允价值变动成为关键推手,单三季度净利润21.67亿元中包含大量非经常性收益。
中创新航作为后起之秀,凭借在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的协同发展,实现前三季度营收49.9%、归母净利润223.43%的高速增长。
合康新能前三季度营收、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大增98.61%、584.40%,增速稳居行业前列。亮眼业绩的核心驱动在于多元业务协同发力:高压变频业务成功斩获多项核电订单,光热储能项目顺利落地并释放效益,光伏EPC平台转型稳步推进,同时海外户储业务订单量持续攀升。
盈利表现分化,部分企业陷入亏损
尽管行业整体向好,但企业间的盈利表现却呈现天壤之别,部分储能企业陷入了亏损境地。
南都电源的三季报堪称“转型阵痛”的典型,尽管89亿元在手订单(含55亿元大储订单)展现出储能业务的潜力,但“弃铅转锂”过程中,再生铅业务主动减产导致营收同比下降24.8%,且该板块持续亏损,叠加79.01%的高资产负债率(超出行业安全线9个百分点),使得前三季度仍亏损2.2亿元。
盛新锂能2025年三季报显示业绩持续承压,前三季度营收同比降11.53%,净亏损7.52亿元,同比扩大62.96%。公司已连续三年业绩下滑。
天合光能则遭遇更为严峻的经营困境,前三季度净亏损42.01亿元,营收同比下滑20.87%,反映出其在光伏与储能协同发展中,尚未找到有效的盈利平衡点。
竞争维度升级,分化格局成为常态
三季报透露出的行业信号显示,储能行业已告别“普涨时代”,进入“良币驱逐劣币”的分化期。政策层面,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2027年180GW以上的装机目标,推动行业持续扩容的同时,也对企业的技术实力与场景适配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市场层面,海外订单与细分场景成为新的增长极。宁德时代德国工厂于2024年实现投产并持续盈利,匈牙利工厂一期项目预计2025年底建成并完成安装调试,印尼电池产业链项目预计2026年上半年投产。阳光电源的储能业务海外占比显著提升,从去年同期的63%攀升到83%,海外占比提升被公司视为“储能毛利率保持稳定的主要原因”。科陆电子2025年前三季度海外储能订单陆续交付,直接推动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3.42%,净利润同比增长251.10%。
对于企业而言,未来的竞争焦点将集中在三个维度:一是技术迭代能力,固态电池、长循环寿命电池等技术的突破将决定企业的行业地位;二是场景解决方案能力,从单一电池供应商向“储能+光伏+风电”一体化服务商转型成为趋势;三是风险管控能力,高负债企业加快降杠杆,依赖非经常性损益的企业则需夯实主营业务盈利能力。
总体来看,2025年三季度的储能行业,政策东风与市场需求形成共振,推动行业总量高增;而企业间的能力差异则导致盈利分化加剧。随着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具备核心技术、健康现金流与清晰业务布局的企业将持续领跑,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