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价“狂飙”创16月新高,制造业如何化危为机?——从铜价飙升看产业韧性

  原创   2025-10-10   艾肯家电网/方玲

今年的“国庆黄金周”,不仅景区人潮汹涌,资本市场的“金属行情”同样热度不减。金、银、铜等大宗商品价格全线走高,其中铜价涨幅尤为显著。根据市场监测与公开报价,沪铜期货在节前已大幅拉升,部分合约突破 8.2 万元/吨整数关口;节后第一天,沪期铜主力合约盘中突破8.7万元/吨大关,创16个月新高,单日涨幅超4%;现货市场同步跟涨,长江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长江现货1#铜价单日飙升2860元/吨至8.6万元/吨,电解铜市场迎来“史诗级”暴走!

此轮价格波动品种联动性强,铜价上行带动铝、镍、锡等工业金属同步走强(如伦铝上涨近 3%,伦镍涨幅亦明显)。同时,海外现货溢价扩大、国内铜库存持续下降,美联储降息预期和政府停摆等宏观事件,进一步推升了市场情绪。

铜,被誉为“工业的血液”,是家电、汽车、新能源、通信、建筑等领域的关键原材料。其价格的每一次波动,都会牵动整个制造业的成本神经。

从供给端看,本轮铜价上涨并非短期炒作,而是多重结构性因素叠加的结果。智利、秘鲁等主要产铜国的产能恢复不及预期,供应端紧平衡持续;与此同时,全球能源转型和电气化进程加快,新能源车、光伏、储能等新兴产业对铜的需求持续放量,进一步挤占了传统制造业的资源配置。资本市场在此背景下推高预期,使铜价呈现出“慢牛”特征。

对于家电行业而言,铜价上涨意味着从压缩机、电机到电控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的原材料成本集体上行。尤其在冰箱、空调、洗衣机等高铜耗品类中,成本传导效应更为直接——上游铜价的每一次跳动,最终都可能体现在企业的利润表上。

对中国制造业而言,这场铜价上涨在消费端的热闹,背后是生产端的静默承压。

在稳价促销的市场环境下,多数企业选择短期内自行消化成本,以维持产品竞争力。但如果铜价持续高位运行,未来数月家电产业链的利润空间将再度被压缩——从上游铜材供应商,到中游零部件厂,再到整机企业,成本压力正层层传导。

然而,挑战之中亦藏机遇。2025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将“以铝节铜”列为扩大铝消费的重点方向,推动铝在电力、家电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这一政策信号,为中国家电产业破解铜资源“卡脖子”难题、加速技术升级注入了关键动能。

除了政策引导,当前,头部制造企业也正通过规模化采购、材料替代、结构创新等方式,对冲原材料波动带来的冲击。例如,通过研发高效电机、优化铜铝替代比例、提升能效设计来降低单位铜耗;同时加快海外产能布局、强化产业链协同,以稳定整体成本曲线。

制造业的核心竞争,不仅在于市场端的速度与规模,更在于面对原材料周期波动时的抗压能力与战略韧性。

铜价的持续走高提醒我们:在全球产业链进入“高成本时代”后,制造业的护城河正在被重新定义。谁能在成本波动中保持产品竞争力、供应链稳定性与技术创新力,谁就能在下一轮周期中占据主动。

国庆假期的金属行情,或许只是一个信号。面对不断变化的原材料周期,中国制造业正在用稳健与创新,回应新的全球成本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