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扫地”到“问天”,追觅科技叩响星空之门

  原创   2025-9-12   艾肯家电网/方玲

在中国科技产业的版图中,跨界早已不是新鲜事。自3月AWE官宣进军大家电以来,追觅科技这个从扫地机器人起家的家电新势力,接连放出“造大家电”“造无人机”“造汽车”的重磅计划。而如今,“扫地茅”更将目光投向浩瀚的星辰大海,把跨界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边界。

9月10日,追觅科技正式宣布成立天文BU,首次系统化提出“空天地一体化”生态战略。在小米、华为等科技巨头纷纷涉足天文领域的当下,追觅此举,不仅意味着业务布局完成关键闭环,更是中国制造从“消费”到“探索”的一次关键飞跃。

从“地面清洁”到“星空探索”

追觅科技以智能扫地机器人起家,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成长为行业翘楚,凭借的正是其在精密制造、动态控制、AI算法等方面的核心技术。过去,这些技术主要服务于家庭地面清洁,实现精准导航、智能避障、高效清洁。而现在,追觅将这些“看家本领”迁移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天文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追觅宣布成立天文业务BU,在部分媒体报道中被解读为“进军航天”,甚至引发了“造飞船”的联想。事实上,追觅此次介入的主要是天文领域,而非通常所理解的航天领域。二者虽然紧密相关,但在业务范畴和技术要求上有着本质区别。追觅的核心业务,是研发制造智能天文光学系统,包括用于地面观测的智能望远镜,以及与商业航天公司合作开发用于对地观测的在轨光学载荷。其技术核心在于光学、精密制造与AI算法,服务于对宇宙的观测和探索,而非直接参与航天器的设计、制造与发射。

简而言之,追觅要做的是“人类的眼睛”,让每个人都能看清宇宙;而不是去造“人类的翅膀”,将人们送入宇宙。虽然其技术能力未来可能为航天领域提供关键元器件或技术支持,但目前来看,追觅的战略重心仍牢牢锁定在智能天文设备的研发与普及上,这是一个更具商业想象力和大众普惠价值的细分赛道。

追觅要打造每个人的“天眼”

在传统印象中,天文观测是属于专业人士的硬核领域,设备复杂,操作门槛极高。而追觅的目标,正是要用AI和自动化技术,打破这层壁垒,让天文观测变得像使用扫地机器人一样简单。

其首款智能天文望远镜产品,或将采用超大口径设计,并实现“一键观星”的极致体验。这背后的技术攻坚,远非普通光学设备可比。追觅正在攻克大口径光学镜片的量产难题,同时,其内置的AI算法能够自动补偿大气抖动,智能识别并追踪深空天体,彻底解决了传统设备“调校复杂、易受干扰”的痛点。这意味着,即使是业余爱好者,也能轻松拍摄出科研级的精美天文影像,这无疑是对现有天文设备市场的颠覆性挑战。

此外,追觅的野心不止于消费级市场。在空间在轨光学载荷服务方面,追觅天文BU正与国内商业航天公司联合开发高分辨率对地观测载荷,将光学技术推向真正的“太空”应用场景。这不仅为追觅打开了新的B端市场,更体现了其技术应用的广阔前景。

更值得关注的是,追觅还宣布将与多名院士及天体物理学专家合作,推出《一起看星星》系列公益直播课,并将其作为长期企业社会责任(CSR)项目持续推进。这种“技术+公益”的模式,不仅体现了企业的社会担当,更是对“赋能每个人探索宇宙”这一使命的践行。它超越了单纯的商业考量,将品牌形象与科学普及、人文关怀紧密结合,为科技企业的品牌建设提供了新的范本。

从家庭地面清洁到星空探索,追觅的这次跨界,既是一次大胆的商业冒险,更是一场充满想象力的技术演进。它不仅是追觅自身的转型升级,也为整个中国家电行业乃至科技产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范式:不只是满足当下的生活需求,更要用技术去探索人类的未知边界。这或许,才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真正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