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首日股价破发,募资缩水近7成,香江电器为何难获资本青睐?

  原创   2025-7-4   艾肯家电网/白微

6月25日,香江电器(02619.HK)成功登陆港股市场,结束了长达八年的上市征程。然而,上市首日即遭遇破发,股价以2.52 港元/股收盘,较2.86港元的发行价下跌11.89%,为这场“圆梦之旅”增添了一丝阴霾。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香江电器此次在港股募集的资金较之前计划在A股上市时减少了约70%,这表明资本市场对其持审慎态度。这家曾三次冲击A股未果的小家电企业,为何最终选择转战港股?上市首日破发又揭示了哪些深层次问题?

八年坎坷上市路,从A股折戟到港股圆梦

香江电器的上市历程堪称一部“曲折史”。2017年5月,公司首次与东莞证券签署辅导协议,开启A股上市征程。在经历了14期辅导后,2020年10月双方终止合作,首次尝试宣告失败。香江电器将原因归结为“辅导机构人员流动性大”,但公开资料显示,核心辅导人员章某龙等6人基本稳定,项目负责人从未变动,这一解释显然难以服众。

随后,香江电器在2021年先后与兴业证券、国金证券合作,但前者因“未能遵守上市时间表”仅合作两个月就分道扬镳,后者虽帮助公司提交了招股书并完成首轮问询回复,却在2024年5月因公司主动撤回申请而终止。三次A股尝试均告失败,最终迫使香江电器转战港股。

这一转变折射出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对企业上市要求的差异。随着注册制改革深入推进,A股市场在信息披露质量、业务合规性和持续盈利能力等方面审核标准日趋严格;相比之下,港股市场凭借成熟的监管体系和相对可预期的审核周期展现出独特优势。香江电器选择港股,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战略调整。

首日破发募资缩水,市场反应背后的隐忧

香江电器此次共发行6822万股,每股发行价为2.86港元,募集资金总额为1.95亿港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净筹得1.56亿港元。公司上市后的市值仅为7.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7.13亿元),市盈率低至5.09倍,反映出资本市场对其估值偏低。

上市首日,该股即破发11.89%,收盘报2.52港元,与当日恒生指数1.23%的涨幅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市场对其信心不足。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募资净额较2023年A股申报计划的5.76亿元人民币大幅缩水约70%,进一步印证了资本市场的谨慎态度。

这种冷淡的市场反应源于多重潜在风险:首先,公司对单一市场的依赖程度过高,2022至2024年间,美国市场的销售收入占比持续在68.8%至80.6%之间波动,面临较大的地缘政治与贸易政策变动压力;其次,客户集中度偏高,此前四大客户(含三名核心客户)曾暂停发货,虽已恢复正常运营,但仍暴露出供应链的脆弱性;再次,转战港股上市可能被解读为A股IPO受阻后的替代方案,容易影响投资者信心。

从业务结构来看,香江电器的短板尤为明显,过去三年中,超过75%的收入来自美国市场,而欧洲市场占比则由20.8%持续下滑至9.3%,呈现出典型的“单腿走路”特征。在中美贸易摩擦长期化的背景下,这种高度集中的市场布局潜藏较大风险。事实上,2023年公司就曾因客户暂停出货而陷入经营困境,尽管业务最终得以恢复,但其抗风险能力不足的问题已显露无遗。此外,招股书显示,公司研发投入常年低于营收的3%,以ODM/OEM为主的经营模式难以构建起技术壁垒,进一步制约了其长期竞争力的提升。

上市只是新起点,转型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对于香江电器而言,上市并非发展的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若想重新赢得资本市场的认可,公司亟需解决三大问题:一是市场多元化,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开拓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二是业务升级,从代工向自主品牌转型,提高研发投入占比;三是改善公司治理,增强透明度,消除此前频繁更换辅导机构带来的负面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IPO募资规划中,香江电器计划将41.9%的资金投入泰国工厂建设,37.3%用于新研发中心搭建,15.8%用于自动化与数字化升级改造,剩余5%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这一分配方案精准指向当前发展痛点,彰显出公司推动业务转型的明确意图与坚定决心。

虽然港股上市为香江电器搭建了融资平台,但1.56亿港元的净募资额能否有效支撑其战略转型仍有待观察。在当前消费电子行业整体面临压力的背景下,公司能否借助此次上市实现脱胎换骨的变革,关键在于管理层的战略定力与执行效能。对于这家历经八年上市坎坷却首日破发的企业而言,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