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委聚焦大厂:美的万东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突围的战略逻辑

     2025-5-27   艾肯家电网

2024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公示高端医疗装备推广应用项目,51个入选项目全面覆盖诊断检验、治疗、监护与生命支持等五大关键领域,勾勒出国家医疗装备自主化的战略蓝图。

近期,在国家工信部、国家卫健委及北京市经信局、北京市卫健委的协同推动下,由美的万东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共同牵头的"CGO系列医用血管造影X射线系统(DSA)推广应用项目"正式启动。这一举措不仅是国家层面对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战略的具体实践,更是打破核心技术"卡脖子"困境的关键布局——通过政企医三方联动,推动国产DSA设备从技术创新向临床普及的深度跨越,为破解医疗装备领域国产化率不足的行业痛点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政策驱动:从顶层设计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布局 

两部委的行动有着清晰的政策脉络:既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加快补齐高端医疗装备短板”的指示精神,也是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健全重点产业链发展体系机制”的具体践行。2023年《高端医疗装备应用示范基地管理办法》的印发,已为产业搭建制度框架;2024年聚焦五大领域20余个重点产品的51个推广项目,则是将政策红利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一步。这种“研发攻关+推广应用”两端发力的模式,正推动医疗装备产业向高质量发展加速迈进。 

以DSA设备为例,这种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不可或缺的高端装备,长期被国外品牌垄断。其技术壁垒涵盖成像算法、导管介入、辐射剂量控制等多学科领域,而美的万东研发的CGO系列DSA,已通过低剂量成像技术将辐射剂量降低50%,并实现智能血管追踪与量子三维导航等核心技术突破。但打破垄断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政策搭台推动临床验证与市场普及——这正是“CGO系列推广应用项目”的核心价值:通过医工协同加速产品迭代,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医工协同:美的万东为何成为样板? 

美的万东等行业龙头被委以重任,源于其兼具技术积累与产业整合能力。近三年来,美的万东以年均25%的研发投入增速构建技术护城河,2024年DSA专项研发资金超2亿元,支撑国家级影像专家团队在量子计算与AI融合领域的突破:量子降噪技术实现超低剂量下的零噪声成像,基于百万病例训练的AI模型可精准推荐介入方案,这些创新让国产DSA从“能用”迈向“好用”。 

项目落地更需全链条要素保障:企业端持续加码研发与质量管控,医疗机构优化临床应用环境并建立培训体系,政策端则在技术改造、财税金融等方面提供支持。这种“三位一体”的推进模式,正在构建覆盖DSA生产制造、临床验证到标准制定的完整生态。如项目规划中提及的“建立全流程标准体系”,正是为国产装备走向国际市场铺设规则基石。 

从跟跑到领跑:国产装备的全球化进阶路径 

当中国每百万人DSA保有量仅4.2台(远低于日本27.5台)的缺口遇上全球DSA市场5.6%的年复合增长率,政策驱动下的国产替代与技术创新已形成双重机遇。美的万东的实践揭示了突围路径:以200余项专利构筑技术壁垒,通过美的集团的全球化研发体系(15个全球研发中心、49%研发人员占比)加速技术迭代,再借助“CGO项目”的示范效应,将北京友谊医院等机构的临床数据转化为产品优化依据。 

这种“技术攻关-政策赋能-市场验证”的闭环,正在改写高端医疗装备的竞争格局。随着量子AI-DSA等创新技术的临床普及,中国企业正从“填补空白”转向“定义标准”——正如美的万东在三维重建技术中实现的亚毫米级精度,不仅满足国内基层医疗需求,更有望在亚太等新兴市场与国际品牌同台竞技。 

当政策红利遇上技术爆发 

两部委对大厂的聚焦,本质是对“创新生态”的培育。从DSA设备的突破可见,高端医疗装备的国产化不仅需要企业在低剂量成像、量子计算等技术领域的硬实力,更需政策搭建医工协同的桥梁,让临床需求反哺技术创新。当51个推广项目在全国落地,当美的万东的量子AI-DSA成为“中国方案”的标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产业升级的轨迹,更是健康中国战略下,医疗技术普惠民生的真实图景。